糖尿病年轻化!年轻人该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控制血糖水平?这些医疗常识建议收藏!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任何年龄包括儿童、青年人、中老年人,都肯能得糖尿病。

  糖尿病,这个“甜蜜的负担”,它不仅仅意味着血糖升高,更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的“元凶”。今天,跟大家一起了解糖尿病,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控制血糖水平及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让生活重回甜蜜轨道!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血糖(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的疾病。其中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帮助身体细胞将食物中的糖分转化为能量。

  典型的症状“三多一少”多饮 、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还会出现疲乏无力、四肢发麻刺、痛、皮肤瘙痒尿中泡沫增多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

糖尿病的类型都有哪些?

①  1型糖尿病

  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受损,从而减少胰岛素的产生。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②  2型糖尿病

  更为常见,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绝大多数它通常与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等因素有关。初期可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量和口服药物治疗,但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③  妊娠期糖尿病

  由于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而造成。

④  特殊类型糖尿病

  一般由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岛外分泌疾病、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等多方面因素造成。

日常监测血糖的指标有哪些,正常值分别是多少?

  日常用于血糖监测指标有四种,分别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检测。

  虽然它们在医疗临床上都是用于检测血糖水平,但是它们之间的检查意义和临床应用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相互代替。

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的检查需要禁食至少8小时,此时的血糖水平是评估基础胰岛素功能和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指标。正常值:> 6. 1mmol/L,糖尿病:≥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

  餐后血糖是指进食后2小时内的血糖水平。它体现人体对摄入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餐后血糖的监测对于那些空腹血糖正常但存在潜在血糖异常的患者尤其重要。正常值:≥7.8 mmol/L,糖尿病前期:7.8-11.0 mmol/L,糖尿病:≥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为红细胞的生命周期大约为120天,糖化血红蛋白能够提供更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正常值:< 5.7%,糖尿病前期:5.7%-6.4%,糖尿病:≥6.5%。

糖耐量试验检测

  糖耐量试验检测指的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体内在特定时间点的血糖反应,以评估身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该试验用于诊断糖尿病前期或妊娠糖尿病。正常值(2小时后):< 7.8 mmol/L,糖尿病前期:7.8-11.0 mmol/L,糖尿病:≥11.1 mmol/L。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尽管这些指标都与血糖相关,但它们反映的生理状态和作用各不相同,一表秒懂。

为什么这些指标不能相互替代?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血糖代谢状态,同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场景也不同,因此不能相互替代。

  医生在诊断中,一般会综合使用这些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血糖代谢情况,帮助制定更科学的诊疗方案,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

①  心恼血管系统损害

  高血糖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使血液中的脂质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导致血管狭窄、闭塞,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

②  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视网膜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易发生破裂出血,导致视网膜脱离、失明等严重后果。

③  肾脏损害

  高血糖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尿糖排泄增加。长期高血糖可能引发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④  神经病变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神经元损伤、神经纤维变性,引发神经病变,容易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肌肉萎缩、截瘫等。

⑤  免疫系统损害

  高血糖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易发生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此外,高血糖还可能导致皮肤瘙痒、疖肿等皮肤疾病的发生。

如何科学预防和管理理血糖?

①  坚持物治疗

  这是管理血糖最基本的措施,切不可随意停用降糖或减少用心量,以防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发生。

②  定期血糖监测

  规律监测血糖,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从而避免高、低血糖导致的急性并发症。

③  合理饮食

  注意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吃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④  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⑤  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对血糖稳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