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霜降已至,秋冬进补,你补对了吗?

  

  上一期分享中医康复养生话题,其中提到“适当进补”,然而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具体”为啥补?怎么补?哪些人可以补?

  泰成逸园医院中医科专家告诉你,霜降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是我国秋季中最寒凉的一个节气。如何顺应自然变化适当进补,为迎接寒冬做准备。这些进补的知识要知道哦~

深秋初冬进补什么道理?

  民间有“秋冬进补,开春打虎”之说,秋冬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使身体进入到最佳状态,还能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与抗御疾病的能力,为第二年开春之后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少生疾病。

  近些年来随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有些患者对秋冬补就开始犹豫不决了,到底该不该补呢?

  按照中医《内经》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每个人体内的脏腑气血、阴阳偏衰情况是不同的,因而在秋冬进补时,应辨明自身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等不同,选择适宜的补品。若进补不当,或进补过度,反而让健康受损。

哪些人适宜补?

① 中青年“亚健康”的人群

  如果平时没有明确的慢性疾病,但因长期劳累、熬夜、压力负担过重而致身体虚弱、易感冒、怕冷、疲劳、失眠、健忘、爪甲失荣等,可通过进补,补益人体元气,充沛营血,恢复精神。

② 肾气不足的人群(中老年)

  如果上了年纪之后,经常感觉注意力不集中、头发花白、视力下降、头晕耳鸣、记忆力差、腰背酸痛、神疲乏力、夜尿频多等,可以通过进补,补益气血、补肾强筋、延缓衰老。

③ 患有慢性病,且处于稳定期的人群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骨关节病、月经病等患者或病后体弱者,通过进补可以帮助巩固疗效,改善症状,增强体质。

哪些人不适宜补?

① 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的人群

  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痰多、急性腹痛、腹泻等急性疾病,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肝功能异常,某些传染性疾病等,应暂时停止调补,宜吃清淡饮食,多饮水。待病情控制或缓解后,由医生决定是否可以进补。

② 湿困脾胃的人群

  湿困脾胃之人一般舌苔厚腻,不宜进补,如若进补后湿困脾胃加重,脾失健运,则得不偿失。

③ 体质健壮人群

  对于身体强健,很少出现乏力症状,平时不容易感冒、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的人群,到了秋冬天,可以自己根据秋冬节气特点,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不必强求进补。

该怎么进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秋冬食补有原则。

1、以养脾胃为先

  进补前应先打“底”,调养脾胃,等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时再施补。特别对痰湿质、湿热质等湿浊明显的人群,应先化湿醒脾、祛除湿热,方可进补,避免进补之品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

  推荐食材:淮山、陈皮、茯苓、鲜百合、芡实、炒薏苡仁、板栗。

  功效:健脾祛湿,消滞开胃,有增强脾胃功能的功效,可用于秋冬进补前调理脾胃。

2、以平补为辅

  秋冬交接或初冬时节以平补为原则,忌大补,忌过补滋腻。进补的人大多体质偏虚、或年高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或术后康复需要进补,宜采用平补、调补、清补、温补等和缓方式慢慢进行,食物多选用具有养肺润燥、健脾益气、平补肝肾功效的食物。

  推荐食材:芝麻、大枣、苹果、梨、石榴、葡萄、杨桃、柚子、乌鸡、鸭肉、牛肉、百合、莲子、栗子等。

3、中医辨体质

  需要进补的人群,一般都是补虚,然而体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五脏虚等不同,所以进补要辨证,根据体质施补。

①阴虚质

  阴虚质宜食黄精、百合、银耳、黑芝麻、麦冬、燕窝、石斛等。

②气虚质

  气虚质宜食生晒参、党参、黄芪、大枣、山药、鸡肉等。

③阳虚质

  阳虚质宜杜仲、栗子、核桃仁、冬虫夏草、牛肉等。

④痰湿质

  痰湿质属实性体质,平素不宜温补、滋补,宜清补或攻补兼施,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身体。

温馨提示

  以上食补方法则以采用药粥或炖品等药膳最佳。炖汤,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使营养成分大多融在汤水里,不容易流失,还易于人体吸收,是进补的良药。